“夜经济”是城市活力的新名片。每当夜幕降临、华灯初上,全国多地的另一面精彩便开始绽放——夜市人潮涌动,景区灯火璀璨,商圈热闹非凡。从千年夜市到数字夜游,从传统小吃到沉浸体验,夜晚的消费潜力正在迸发。
约60%的国内居民消费发生在夜间
夜幕降临,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南锣鼓巷景区人头攒动,在一些小吃店、茶饮店、伴手礼商店门口,来自天南海北的顾客排起了队。
“我们是从成都来的,暑假期间带孩子到北京玩,晚上沿着什刹海赏赏夜景,再一路走到南锣鼓巷,买点小吃。”来自四川成都的游客李女士说,“在四川,我们经常晚上出去‘整宵夜’,每到一个城市旅游,也习惯了逛逛当地夜市、看看夜景。”
像李女士这样热衷打卡各地夜市的游客还有许多。刚从青海西宁旅游结束的陈莎莎逛了当地有名的老城夜市,“我在大新街夜市买了一些文创冰箱贴和手工饰品。在离此不远的莫家街夜市,又尝试了具有当地特色的酿皮、甜醅,味道很不错。”陈莎莎说。
据了解,为了丰富文旅市场供给、挖掘夜间消费潜力,西宁持续开发夜间文旅产品、创新夜间消费场景,目前已拥有3条省级示范步行街、4条省级特色步行街、33条夜间消费步行街。数据显示,仅今年7月,大新街夜市就接待市民和游客约110万人次,收入5500万元。
从“日落而息”到“越夜越精彩”,夜晚不再只是休息时间,而成为社交、娱乐、文化体验的重要场景。根据商务部发布的《城市居民消费习惯调查报告》,2024年,约60%的国内居民消费发生在夜间,大型商场每天18时至22时的消费额占比超过全天营业额的一半;在旅游人均消费贡献方面,夜间消费是白天消费的3倍。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《2024中国夜间经济发展报告》显示,我国夜间旅游需求持续上涨,2024年国内夜间旅游总花费约1.91万亿元。
将夜间流量变为“消费增量”
眼下,围绕夜间消费、餐饮消费等消费热点,各地频频发力,创造消费增长点。
演唱会、足球赛……今年以来,北京各类演出赛事频频,激发夜间消费活力。北京一些商圈专门推出“票根经济”,在演唱会举办期间,商圈内多家餐饮、娱乐配套等类别商户对持当日演唱会门票的顾客提供专属折扣,拉动夜间消费。北京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,将通过丰富消费场景、培育办赛主体、优化服务保障等措施,全力将“赛事流量”变为“消费增量”。
视线南移。在上海市长宁区,2025上海夜生活节于6月6日正式启动,并将延续至9月。据了解,本届夜生活节在上海长宁区推出夜生活嘉年华,邀请45个体现上海24小时活力城市多元特色的内容和品牌项目集中亮相,带来融合夜购、夜食、夜秀、夜动、夜读、夜游和夜娱7方面的趣味游园嘉年华,呈现音乐演出、主题派对、潮流夜跑等多类体验。
重庆南岸区长江之畔,今年4月中旬起,每逢周六和重要节假日夜晚,这里就会举行“新韵重庆”无人机灯光秀常态化展演。数据显示,作为无人机展演最佳观赏区域之一的南岸区南滨路,自无人机展演常态化以来,节假日期间南滨路沿线的重点餐饮企业平均满客率超过70%,重点酒店平均入住率超过80%。
提升夜经济科技含量
河南开封,夜市历史由来已久。延续夜市传统、围绕促进夜经济发展,近些年,开封市构建起夜游、夜购、夜娱、夜宿、夜食等多元业态融合发展的夜间经济体系。当地还积极引入数字技术,持续创新“夜游”形态。比如,当地开封府景区演出项目《南衙千秋月》,通过角色数字人与演员互动,增强观众观赏体验。目前,开封市已培育2个国家级、8个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。
借助技术为夜经济发展提质增效,这样的创新尝试,还能在全国不少城市瞧见。
湖北武汉“江夏里”,是武汉首个以老码头文化为主题的沉浸式体验街区。在这里,依托5G、人工智能等技术资源,当地正构建起智慧旅游生态体系。比如,游客通过智能停车系统,就能快速查询停车场余位;景区客流预警系统还能对街区人流量实现监测分析,为景区安全运营提供支持。
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许光建看来,更好促进夜经济发展,要用好夜经济搭上“互联网+”快车的优势,积极运用各类新技术,提升夜经济科技含量,促进夜经济进一步成为“智慧经济”。
免责声明:该文章系本站转载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。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,仅供读者参考。